返回我在现代留过学 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正文 第1036章 赵官家的恩情,永远还不完(1)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笔趣阁最新域名:www.biquge85.com ,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!

    第1036章 赵官家的恩情,永远还不完(1)

    翌日,四月庚辰(初四)。m.biquge85.com

    赵煦再次来到集英殿,参与今科的特奏名殿试。

    相比昨日的庄严肃穆,今天的集英殿,就显得快活许多了。

    因为啊,这特奏名进士,本就是赵官家们,给那些屡试不第的老贡生们的恩典。

    而愿意参加特奏名考试的贡生,普遍都是年纪在五十岁以上,基本已经对科举绝望的老贡生。

    一个特奏名进士的名头,对他们来说,属于安慰,也是统战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毕竟,特奏名,虽比不得进士。

    除了前三名外,大部分特奏名进士能授的差遣,也都是州学、县学教授、教谕一类的小官。

    哪怕是前三名,所授的差遣,也只相当于正奏名进士五甲——通常,只是赐同进士出身,初授撑死了判司薄尉而已。

    自然的,朝廷对此也不是很重视。

    也就是赵煦,作为皇帝,必须亲临现场。

    其他人,包括两宫与宰执们,都没有来到。

    便是赵煦,端坐在御座上,也是没有把精力放在特奏名的殿试上。

    在接受了今科的特奏名进士们的礼拜,殿试正式开始后,赵煦就靠在坐褥上,听着身边侍立石得一,汇报着近来京中的情况。

    “大家,昨日殿试之后,汴京城中,有一十三家团司,报备开封府,欲角逐今年新科进士的期集之务!”

    “竟有十三家吗?”赵煦乐了。

    团司,类似于现代的礼仪公司,源于唐初,是跟着科举一起发展、演变过来的民间组织。

    其最初规模很小,只是‘长安游手之民,自相鸠集,目为进士团’。

    说白了,就是有活力的社会组织,为了巴结、逢迎新科进士而专门成立的民间组织。

    目的基本都是冲着,去给新科进士们当狗,从而洗白上岸。

    即使争取不到,赚点钱也不错。

    但到了大宋,团司就开始正规化,有了严肃的组织与纪律。

    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,大宋科举扩军,从太宗开始,新科进士的数量,就不断打破着历史记录。

    今年更是来到了史无前例的七百余人!

    而在唐代,每科进士,多的不过二三十,少的时候甚至只有七八个。

    两者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。

    所需要的东西,自然天差地别。

    同时,这其中的利润,也高的吓死人——新科进士期集,一般从殿试放榜、升殿唱名、传胪后开始,一直持续到吏部授官。

    前后可能长达四五个月!

    哪怕每天只从这些人身上赚个一贯钱,这几个月下来也是数千贯甚至上万贯的利润。

    由不得人不动心!

    何况,负责期集的团司,还能借此机会,与这些新科进士攀上关系。

    这其中的好处,自不必说!

    所以,每每科举殿试之后,汴京城中自问有能力的人,都会到开封府报备,宣布成立团司,竞争期集的举办权。

    但,一下子冒出十三家团司,还是让赵煦警惕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可有三衙大将的子侄或者门客参与其中?”赵煦在沉吟片刻后问道。

    “回禀大家,探事司目前还没有发现!”

    “嗯!”赵煦点头:“都知继续监视,若有发现三衙中人参与,立刻报朕!”

    在仁庙时期,曾有很长一段时间,负责新科进士期集的团司,都可以视作三衙禁军的三产。

    这个恶习,直到赵煦的父皇登基后,才慢慢的改善。

    赵煦对此,也是严防死守。

    禁军大将们,带着丘八们修院子、凿井、打灰,赵煦还能容忍。

    因为,这些事情虽然依旧会腐蚀禁军。

    但最起码,禁军们通过这些事情,还是能锻炼出一些手艺的。

    赵煦也需要一支善于打灰的工程部队,去替他到处救火。

    但,禁军套个马甲下场组织宴会、安排歌女、舞女……

    这就有些过分了。

    同时,赵煦也担心他们会带坏御龙第一将的‘淳朴之士’。

    自然,发现一个就要打一个!绝不姑息!

    “唯!”石得一领命。

    “对了……”赵煦却是想起了一个事情:“今年期集,还是在太平兴国寺吧?”

    “回禀大家,正是如此,都堂已下了札子到太平兴国寺,昨日,太平兴国寺就开始为期集准备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都堂拨了多少钱给太平兴国寺?”赵煦问道。

    “回禀大家,左相批了三千贯!”

    赵煦嘿笑一声:“如今的进士,可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啊!”

    “若非是皇考圣德,他们怕是连期集的举办地,都得自掏腰包去租了!”

    “可不是呢!”石得一立刻说道:“先帝圣德,推恩士人,不止命都堂,为新科进士们选址期集,便连期集所费,也皆出封桩库钱赐之!”

    赵煦点头:“是啊!”

    “皇考圣德,绵绵无期!但愿天下士人,皆能知恩、感恩……”

    说着,赵煦就忍不住的摩挲起双手,琢磨着是不是让冯景组织人手,写几篇文章,追忆一下先帝对新科进士们的恩情,同时也提醒一下新科进士们——你们,要忆苦思甜啊!

    要时刻铭刻,先帝与当今官家的恩情!

    特别是寒门出身的进士们,都得想一想,熙宁之前的前辈们的苦日子——那些年,不止期集的选址,他们得自掏腰包去租,期集的开销,他们也得均摊开销。

    此外,殿试唱名谢恩的时候,还得交一笔谢恩银。

    于是,寒门出身的进士们,官还没当上,就已经欠了一屁股的高利贷——过去,大相国寺、太平兴国寺,这两家皇家寺庙的质库,就是专门干给新科进士放贷的生意的。

    而且,他们的利息是直接根据新科进士的名次来定。

    排名靠前的利息就低,排名靠后的利息就高。

    甚至出现过,有寒门进士,官还当上,先背上了可能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还清的高利贷。

    在这中古时代,成功实现了贷款上班这个现代都没有的奇迹。

    好在,这一切都在英明神武,心忧士人的先帝手中得到了终结。

    熙宁三年,罢谢恩银。

    熙宁六年,诏都堂选址,为新科进士期集之所。

    并推恩进士——赐新及第进士钱三千缗,诸科七百缗,以为期集费。

    熙宁九年再次加码——加赐人两百千,并诏贡院:新科进士、诸科期集钱,如的确合用不足,仰本院公使钱相贴支用!

    直接是国家财政兜底,给新科进士燕饮、交游甚至狎妓(当然,没几个人敢这么干,一旦被发现直接就可能被弹劾然后罢黜)。

    奈何,赵煦的父皇,为人过于谦逊,施恩如此之大,却很少宣传。

    赵煦感觉,这很不好。

    哪里有人做了好事,不宣传,不让天下人知道的?

    若是这样,好事岂不是白做了?

    这样想着,赵煦就已有定计了。

    必须要让新科进士和以后的进士们,都知道,赵官家的恩情比天高、比海深,赵官家的恩情是永远还不完的!

    同时,还得让他们人人都写谢恩诗词。

    个个都得感念先帝大德和赵煦的圣恩。

    还得写的好!

    至于,会不会加重进士们的负担?

    呵呵!

    赵煦在现代,看过资料的。

    新科进士们,在期集期间,除了燕饮交游之外,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,就是关起门来写各种各样的答谢诗词。

    从县学、州学教授们开始谢起,一路谢到本州知州、通判、本路转运使、提刑官以及发解试的主考官、贡试考官。

    此外,那些在其求学、赶考过程中指点过他们,甚至只是见过几面的科场前辈、官员……

    也都得鸣谢!

    要感谢的人是如此之多,以至于,每次科举过后,新科进士们都会大量的雇人,代替自己写答谢诗赋。

    于是,出现了专门的产业链。

    好多落榜士子,在京城花光了盘缠后,就是靠着给人代笔,赚到了回家的路费。

    所以啊……

    只是让他们多谢几篇,感激先帝恩典,赵煦恩情的诗赋,有问题吗?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<!-- 翻页上aD开始 -->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