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晋末长剑 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正文 第1308章 回家(上)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笔趣阁最新域名:www.biquge85.com ,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!

    第1308章 回家(上)

    腊月一至,年味渐浓,

    陈逵来到襄城后,先视察了下工坊。www.luanhen.com

    听,准确地说工坊是个空架子,就几个办事人员,多为颖川荀、枣、许等家子弟,各自带着三五个家奴部曲。

    他们只做一些东西,即草碱,所以有人去附近收购柴草,然后运回来燃烧、浸水、过滤、蒸煮、再浸水、再过滤、再蒸煮,最后得到成品。

    经过长期试验,他们现在主要买芦苇,因为这玩意烧出来的灰最终出草碱多。

    如果芦苇不够,那就退而求其次,买柳树枝条之类,此物比芦苇略差。

    当然,农作物的秸秆和麻类作物可能更好,但前者要拿来喂牲畜,后者可以做麻布,

    失心疯了才卖给你。

    制得草碱后,工坊将收到的油一起送至相熟的百姓家里,约定收取日期,便不再管了。

    陈逵看得直皱眉,不过在得知制取肥皂的百姓是附近左骁骑卫府兵的家人后,便没再说什么。

    但这种行为很显然会慢慢导致制取肥皂的秘密扩散出去,至少一部分扩散出去一一普通民户怕是还没能力制取草碱,那需要丹炉及非常细的过滤用的纱网。

    罢了!天子就这德行,最喜欢看到各种新物事被尽可能多的人掌握,还美其名日说这样不会因战乱消失,以至于后人要「重复发明」。

    「务安,肥皂可已向外出售?」陈逵问道,

    「不曾。」枣庸枣务安说道。

    此人是早年左民曹尚书枣嵩的孙子,今年二十六岁。

    枣嵩过世后,几个儿子都不成器,只能当个低级小官,枣庸作为第三代,还算有点本事,之前一直在为居丧:祖父枣嵩死后,又为父母居丧,然后又为叔父、叔母居丧。

    居丧到现在都二十六岁了,去年拜时娶了一妻一一即长期居丧影响下一代嫁娶了,故变通一下,只娶妻不办婚礼,谓之「拜时」一一仕途上也没进展,到今年终于解脱了,于是先为太子管理工坊,慢慢等机会。

    「为何没售卖?」陈逵不解道。

    枣庸看了他一眼,道:「林道,你是家令,焉能不知?而今做出来的一批全都送到东宫了啊,诸属吏、小史亦有分发,哪来的肥皂向外售卖?」

    「这—」陈逵想起来了,遂无语。

    「其实这样是不行的。」枣庸说道:「太子妃有些所作所为或可商權,但她让工坊向外卖肥皂是没错的。若是只专门为东宫做肥皂,不思进取,这个工坊也就这样了。你看如今多少混日子的?」

    陈逵缓缓点头,然后又提醒道:「务安,你说的有道理,但工坊辈都是你的乡党,

    却不能过于苛刻了,将来要吃亏的。」

    枣庸笑了笑,道:「大不了再回家。我从十五岁居丧到二十六岁,早习惯了。若长社也待不住,自去江南。」

    「休要说这种气话。」陈逵一副老大哥的语气,道:「颖川士人自当团结与共。」

    「尚书令褚公可不是颖川人。」枣庸提醒了一句。

    陈逵被他气笑了。

    褚翠是阳翟人,此县曾经隶属过颖川,而今属河南府(郡),就在两郡交界处,一般而言都认为阳翟褚氏是颖川士族。

    「你家在江南安顿得如何了?」陈逵问道:「可有难处?」

    枣庸就烦他这种态度。

    许昌陈氏比长社枣氏强很多吗?天天用这种居高临下的语气说话,不知道还以为太子已经登基,你当了丞相呢。

    不过他很好地收敛了这种情绪,继续用一贯的语气说道:「去年底在毗陵拿了块地,

    去了二百家庄客,由我二兄带看。」

    「二百家怎么够?」陈逵问道。

    「没那许多钱粮。」枣庸说道:「今岁长社老宅丰收了,托人找了船,把粮食经睢阳渠、肥水运入长江,在毗陵卸货。也幸亏这批粟麦到了,毗陵今年收成不好,九月收拢了点会稽来的灾民,编为自家庄客了,二兄说这些会稽人从没种过冬小麦,麻烦事一大堆。」

    「你家在毗陵已经种冬小麦了?」陈逵问道。

    「没有。」枣庸摇头道:「去年到得太晚了,只趁着冬日把灌渠清理了一下。有些农田荒已久,长出了草木,甚至还有小石子。吴人是真不会种田,也不会养田。开春后种了一季粟,今年江南雨水偏少,还好种的是粟———”」

    陈逵亦有同感,道:「我家地在丹阳,确实雨水少了点。都有灾民跑到建邮附近了,

    被各家争抢一空。」

    枣庸笑了笑。

    人,永远是各家争夺的对象。

    其实若没有大举南下的北地豪族,这些灾民的日子不一定好过,因为今年江南农庄的收成普遍不好。但携带着河南粮食南下的北地豪族就不一样了,不少人缺庄客,于是收拢了很多灾民。

    当然,朝廷也趁机编户齐民了不少人,听说还有一批被发往青州了,在几个滨海县乡种地自食。

    总体而言,自第一批北地豪族南下差不多两年整了。

    颖川士族算是动作慢的,最早去的军功勋贵们已然收了三季粮食了,便是今年干旱都没能动摇他们,相反趁机吸纳了不少逃散的户口。

    据枣庸了解,从开平末到贞明二年的今天,已有五六万北人南下,如同潮水般涌入江南,宣城、丹阳、会稽、毗陵四郡接收了其中的大部分,巴陵、武昌、鄱阳、吴、吴兴、

    义兴等郡稍少一些。

    他们接收了旧庄园,开垦了新荒地,并给吴人带去了北地的耕作方法,提高了江南的农业水平。

    这几乎是一次堪比衣冠南渡规模的南下行动,且还在持续深入发展。

    不过贞明三年可能会稍稍放慢一下脚步了。

    今年江南大旱,河北有水灾,就只有河南仍在稳定出产大量粮食,天子为了征讨慕容鲜卑,似乎在河南征了不少粮,分批送往幽州、青州。

    手头紧了,南下的势头就要衰减,这是很自然的事情。

    当然,听说今年关中的收成还不错,但那里的粮食运出来花费较大,未必能有多少用到东征上面。

    陈逵没有和枣庸闲扯太久,巡视一番,交代完事情后,他便准备回颖川了。

    从襄城至许昌,中途必经颖桥防。

    腊八这天,陈逵一行人在馆驿歇息,便见到外面驿道上有一批批东行之人,往往带着兵器、骡马,结伴而行。

    「此何人也?」他忍不住询问驿将。

    驿将够着头看了看,道:「听闻前阵子会稽、吴郡有人叛乱,为张都督遣兵讨平,正要发卖一些田宅呢。左右骁骑卫的府兵接到同袍书信,便遣子弟南下,看看田地如何。说是这些地优先卖给府兵中家有余财者,买不了多少没关系,地可以拆开来卖,十亩八亩地买也可以。」

    陈逵恍然。原来不光土人南下,府兵也有子弟南下。

    「真说起来,还是贵人们先南下带了好头。」驿将又道:「本来没几个府兵愿意自家子侄南下的,但公卿将相、士人豪族一批批南下,有些人便动摇了。」

    「你家这驿站经营得好生兴旺,想必家有余财,有没有遣人南下?」陈逵问道。

    「我舍不得孩儿南下受苦。」驿将把一大盆炖羊肉端了上来,说道:「各人有各人的想法。前些年还有府兵子弟去平城、河会当兵呢,现在得知江南有地,我看都后悔了。」

    陈逵夹起一块羊肉,吃了起来。

    「官人这香料确实提味,我闻着都香。」驿将在一旁笑道。

    陈逵放下筷子,道:「交州好物,放在肉里确实香。」

    「草市未见有此物售卖,莫不是要到许昌才有?」驿将问道。

    陈逵摇头失笑。

    这是太子赏赐下来的,坊市都少见呢。他食不厌精,即便是在外公干,也要用自己的茶鼎煮茶,让驿站炖肉的时候放点香料。

    驿将没见过香料太正常了,这就不是他们能享用之物。

    兴许哪天交州能大量海运香料北上时,才能让此物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他又有点叹气,打仗误事啊!有那工夫,好好整扬江交广诸州不好吗?

    一个朝不保夕的平州,便是拿下来又如何?梁初或许无事,梁朝中期说不定就会出问题,便如后汉时的羌乱,逐渐拖垮朝廷财计,以至于卖官爵。

    还有那个封建辽东的燕王,以后出门怕是要披发左社,学鲜卑人、高句丽人往脸上涂油(防寒)。

    不过这其实都是小事,万一让他一统平州五郡,乃至攻灭高句丽、扶余,收服鲜卑余众,必成大患。

    驿将很快离开了,陈逵继续吃肉,一边吃还一边胡思乱想。

    赵王还在京中!

    前番任汲郡太守两年,编练了诸多郡兵,听闻很是下了一番苦功。他为人至孝,友爱兄弟,又通晓夷语,善理财计,甚至还会吟诗作赋,骗得很多文士吹捧一一平心而论,陈逵也觉得赵王文才不错。

    如果再让他把练兵、统兵、用兵的本事练出来,那可不得了。

    心不在焉地吃完午饭后,陈逵大方地给了一匹绢付账,又带着随从们上路了。

    颖桥对岸似乎开了个工坊,卖什么「草碱白纸」。

    纸确实很白,比一般的藤纸白,引得商徒一车车前来拉货。

    不过路上见得最多的还是拉着布的车辆,此物似乎又降价了,天寒地冻的所在,穿上一件布衣袍确实暖和。禁军若人手一件布戎服,当可不畏严寒,这莫不是为燕王准备的?

    陈逵一边走,一边看,几乎不认识襄城郡了,总感觉这不再是那个鸡犬相闻、宁静安详的乡村了。

    <!-- 翻页上aD开始 -->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